目前中国反渗透膜市场90%为进口膜,其中,美国海德能公司(Hydranautics/Nitto Denko)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Filmtec)的膜产品占据了我国约70%的市场份额,其余国外膜厂商,如美国Koch/Fluid System、Osmonics/Desal、韩国世韩(csm/Saehan)、日本东丽(Toray)等公司共占据了约15%的市场,国产膜只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
反渗透膜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陶氏化学(DOW)、日东电工株式会社(6988)、东丽株式会社(3402)
本文核心数据:反渗透膜市场份额、海水淡化设备生产行业代表性企业毛利率变化
目前反渗透膜市场企业主要集中于国际知名膜制造商,且大多都是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如美国陶氏化学、美国海德能、日本东丽等;膜业务只是其多元化战略下的一个事业部。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公司拓展业务领域进入水处理或膜制造行业,然后通过收购已有公司和业务来获得市场份额和品类技术的补全。
目前中国反渗透膜市场90%为进口膜,其中,美国海德能公司(Hydranautics/Nitto Denko)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Filmtec)的膜产品占据了我国约70%的市场份额,其余国外膜厂商,如美国Koch/Fluid System、Osmonics/Desal、韩国世韩(csm/Saehan)、日本东丽(Toray)等公司共占据了约15%的市场,国产膜只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
我国的膜技术应用起步较晚,但从2000年以后,行业参与者众多,但多以生产超滤膜为主,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反渗透膜生产企业有贵州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唐山海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膜天膜科技(超滤膜)、蓝星东丽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湖南沁森环保高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山东九章膜技术有限公司等。
与外资知名企业相比,国内反渗透膜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实力薄弱,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但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有下游水处理环保工程企业的支持,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目前,国内家用反渗透膜国产化率高,但是工业反渗透膜的国产率还有待提高。
细分行业——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国产企业处于技术突破期竞争逐渐加强
海水淡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设备、投资规模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已达115个,工程规模近160吨/天。同时,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国内企业承揽的大型国际海水淡化工程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企业。
随着核心设备及关键技术国产化,海水淡化行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建设能力不断突破,目前已经进入非常关键的攻坚阶段。
1、海水淡化设备行业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国海水淡化设备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包括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久立特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星东丽膜科技有限公司等。
其中除了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为非上市公司外,其他公司均为上市公司。可见我国海水淡化设备行业竞争逐渐加强,企业的经营实力整体增强。
毛利率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能够反映企业的举债规模,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判断。
毛利率方面,中国海水淡化设备生产骨干企业代表中的上市企业中,2015-2021年一季度,中金环境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整体变化情况与毛利率平均值变化趋同;海亮股份则一直处于5%左右的水平,在代表性企业中毛利率水平较低。在这些代表性企业中,毛利率平均值围绕25%左右的水平波动。
2、海水淡化工程企业竞争